春耕正当时 | 《新闻联播》
《经济半小时》等主流媒体镜头下的育种创新科技

当前,春耕生产正如火如荼,不少现代科技也被应用其中,推动传统农业向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。先正达集团中国通过精准选种、数字化制种、高通量分子检测等多项创新技术,为春耕注入科技动能,这些实践成果受到央视、新华社等权威媒体的持续关注。本期“春耕正当时”再次透过媒体镜头,看先正达集团中国是如何用智慧科技重塑传统春耕。
 

央视《新闻联播》

玉米品种晋级与精准定位决策系统

发展现代农业,建设农业强国,必须依靠科技进步。今年春耕,农业新质生产力加速改变传统农业方式,推动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。4月8日播出的央视《新闻联播》头条新闻聚焦当前春耕期间各地运用的一些先进科技成果,其中就有先正达集团中国旗下中种集团创新研发的“玉米品种晋级与精准定位决策系统”,这也是该系统首次在春耕期间的大范围应用。

▲玉米品种晋级与精准定位决策系统
登上央视《新闻联播》

该系统将我国核心玉米产区细化为6万多个5×5公里的网格,借助卫星遥感技术与农业环境算法,为每一个玉米品种匹配最优生长区域。

今年春耕期间中种集团已向东北、黄淮海地区累计投放10个新品种,保障当地种子供应。


央视财经频道《经济半小时》

先正达集团中国杨凌技术中心

种子不仅决定粮食的产量和品质,更蕴藏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能量。在人工智能时代,农业育种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。4月9日播出的央视财经频道《经济半小时》实地探访了位于陕西杨凌的先正达集团中国杨凌技术中心,见证了玉米育种技术与效率的革新突破。在这个占地1.2万平方米的技术中心,玉米育种一年可以达到四到五代的水平,相较传统育种提速超2.5倍。


▲先正达集团中国杨凌技术中心登上
央视财经频道《经济半小时》

与传统育种方式相比,杨凌技术中心的育种技术实现了质的飞跃。传统方法需要8代自然繁育才能获得纯合玉米种子,而杨凌技术中心采用双单倍体技术,重组和复制优质种质资源身上的特性,使其变成基因纯合度更高的“双单倍体”。“相较于过去常规的自交系选育方法,双单倍体技术能缩短三年的时间。”先正达集团中国杨凌技术中心部门经理张亚说道。

同时借助高通量分子检测和育种技术,育种家就像戴上了“基因眼镜”,能够快速准确地从数十万的材料中筛选出所需要的基因,提高育种效率。先正达集团中国杨凌技术中心研究员周彦达在采访中表示,之前育种家可能需要到田间等一个作物季,才能拿到结果,现在在实验室里进行检测操作就能拿到所需的数据,从而大大提高选择效率。

该中心还通过国内种业行业首创的LED无极调光温室,为玉米提供适宜环境,突破季节限制,加快其生长。“它会通过识别外界自然光的光强,进行灯光强度的自动调整,既保证玉米正常生长,又减少资源浪费,一般光照时长14小时。”先正达集团中国杨凌技术中心研究员牛瑞龙介绍道。


新华社

MAP智慧农业平台

“慧制种”数字化平台

田间管理的数字化升级同样关键。4月3日,新华社记者深入四川省中江县、梓潼县的春耕生产一线,实地探访先正达集团中国如何以智慧农业赋能春耕。

在中江县酿酒小麦主产区,先正达集团中国旗下中化农业MAP农艺师通过MAP智慧农业平台,实时掌握水稻的土壤墒情、苗情指数、病虫害预警等数据。与此同时,农艺师还采取精准播期调度及高效智能飞防等一系列技术举措,助力当地农户全面推动酿酒专用小麦的高标准种植管理。

 

在梓潼县的“超级稻”川种优3607示范田,先正达集团中国通过“慧制种”数字化平台精准指导播期安排,智能田间管理系统实现水肥精准调控,指导农户进行标准化播种,进一步推动当地实现单产目标和优质种源稳定生产。

——
 
智慧春耕 科技先行
先正达集团中国将持续加大
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
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和
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