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耕正当时 | 保护性耕作:土地“轻装上阵”,丰收“厚积薄发”

春耕时节,广袤田野上,保护性耕作正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。它告别传统翻耕的大动干戈,采用少耕、免耕等方式,为土地披上“防护毯”。本期“春耕正当时”通过采用和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农户和农技人员视角,展现这项技术带来的真实改变。

 

“这都多少年没看到地里有蚯蚓了,今年春天,一铲子挖下去,不仅本来硬邦邦的土变得松软了,还看到了蚯蚓,土质越来越好。”3月底的山东省桓台县,春意盎然,万物萌动,种了多年地的老把式李修文站在齐脚踝高的小麦地里,兴奋地向其他农户介绍。

自从2020年在中化农业MAP农艺师的推荐下尝试保护性耕作以来,李修文的地每年都会给他带来惊喜。“去年10月初山东大暴雨,很多地方降雨量都达到了五六十毫米,但是使用了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土壤持水性更好,在雨后3天就能播种小麦,比其他地块至少提前4天。”

李修文农场的改变,只是保护性耕作众多优势的一个小小例证,它所带来的益处远不止于此。作为现代农业中的一种新型种植理念,保护性耕作在土壤生态保护、农作物增产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多个维度上,展现出越来越显著的价值。


▲采用保护性耕作的地块


农户尝试,初见成效

保护性耕作,是指在地表有作物秸秆或根茬覆盖的情况下,一次性完成播种、施肥和镇压作业,将土壤侵蚀和机械扰动降到最低,不仅保护和培育土壤,还可以降低种植过程的碳排放水平。

传统耕种方式认为,“翻得越勤,收成越好”,但过度翻耕会导致土壤板结,反而让水分不易渗透,也会导致土壤结构和微生物群落被破坏。保护性耕作推崇减少翻地次数,这与以往种植户的耕作习惯大不相同。

“我当时对保护性耕作也存在一定顾虑,但是一打听,每亩地能节省几十块钱,所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始使用免耕播种,没想到效果超乎预期,土壤质量越来越好。以前我种地可费劲了,自从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后,省时省力省投入,粮食产量还增加了。”李修文笑着说,今年他有1000亩地采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,小麦出苗效果良好。


▲种植户李修文


现身说法,案例展示

保护性耕作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展现出的显著优势,得到了种植户以及农技人员的广泛认可。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法宏指出,该技术通过免耕或少耕方式减少土壤扰动,配合秸秆覆盖保水措施,能有效减少30%的水分流失。同时,免耕播种使土壤保持紧实平整,确保种子精准入土,不仅提高出苗率,还能减少每亩10斤的小麦种子用量,实现每亩70元的成本节约。长期实践表明,持续使用保护性耕作5至8年后,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提升,土壤肥力显著增强。

在应对极端天气方面,保护性耕作同样表现出色。“之前春耕期间出现倒春寒问题,我们很发愁,如今采用保护性耕作,只要保证秸秆覆盖足够厚,再进行一次镇压,即便不浇水,农作物也基本能抵御倒春寒影响。”王法宏进一步补充道。


▲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法宏

此外,“保护性耕作通过减少土壤扰动维持微生物生存环境,实现生态与生产的双赢。”中化农业MAP华北大区小麦作物解决方案经理王云超指出。这一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能提升农时利用效率,实现玉米收获与小麦播种的无缝衔接。“上午收完玉米,下午就能播种小麦。”中化农业MAP华北大区玉米作物解决方案经理蒋志才补充道。

 

农机升级,技术推广

过去,由于农机装备落后,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效果不佳,导致农户接受度有限。但随着现代农业机械的快速发展,尤其是适应我国农情的国际先进免耕机械的引进和推广,使得这一局面得到根本改变。以中化农业MAP最新引入的保护性耕作播种机为例,该设备集精准播种、定量施肥于一体,在不翻动土壤的情况下就能完成高标准作业,为农作物生长创造有利条件。

如今,通过“良机+良法”的创新组合,保护性耕作技术正在释放更大潜力。中化农业MAP推出的迈保丰全程技术解决方案,将保护性耕作与现代农艺深度融合,配套优质品种、科学施肥和植保管理措施,形成一套完整的节本增效体系。实践数据显示,采用该方案的田块较传统种植方式每亩可增收106元。

 

在山东桓台县的中化农业MAP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,这一技术组合已取得显著成效。自2021年推广以来,实现亩均增产65公斤、节水13%的突出表现,辐射带动黄淮海地区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。

种植户丁串连也有同样的感受,“我的农场面积比较大,之前使用小型播种机效率不高,与中化农业MAP合作后,他们给我提供大型播种机,指导我使用保护性耕作技术,不仅种植效率大幅提升,收成还特别好,种地变得轻松又高效,真的多亏了这些新技术和新服务。”


▲种植户丁串连

 

从“靠天吃饭”到“靠技增收”

保护性耕作正为春耕注入绿色动能

让每一寸土地在春天里“轻装上阵”

在丰收时“厚积薄发”